生涯規劃是個夢-不可靠的
空談不切實際有如夢境般
讓我想起有段時間常聽到有人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口號.
師父說的有機會就去做
做了就對~
與人分享回報社會
不夠的還要虛心再學習
覺得正信的觀念才真是最有益的!
順利的生活,快樂的日子,是人人的渴望。
但是,當生活遇到不如意,不順遂的時候,一般當然是感到不快樂,愁眉苦臉的!
鄭老師卻要說,生活已經不快樂,卻還要苦著心過日子,不是苦上加苦嗎?
在上一次的課程中,鄭老師一直提醒大家轉識成智,穩定心性增長智慧。
這一次,鄭老師要帶大家仔細瞧瞧,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心是怎麼運作的?
有人把佛像當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釋迦牟尼佛當成佛,有人寫「佛」字認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饋的 當作佛,有人覺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這些觀念對不對?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沒有具體形象,也不是絕對沒有具體形象,要看指的是什麼。一個是看佛的功能, 一個是看佛的本質。
做人與做事
有一位政府官員做官做得非常痛苦,因此他來問聖嚴法師說:「我該怎麼辦?」
師父說:「做事雖難,做人更難。你把事情做好,別人對你的批評、妒忌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可以安心的睡覺了。」
菩薩所發的大願,一般被歸納為佛門中人每天所持誦的「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一個願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心只想著要幫助別人,你自己的煩惱自然會減少;如果一心只想要造福他 人,自然會努力去學習可以造福他人的所有法門;而如果堅持利益眾生,直到自我的煩惱除盡為止,眾生也將隨著一起消失不見。之後,就一定會達到佛果,因為此 時再也沒有煩惱與自我,也沒有需要你去救渡的眾生。所有的佛與菩薩,以及任何誓願要行大乘道路的人,每天都會發此四大弘願。當然,這些目標都不是能快速達 成的,但我們卻可以透過發下這些願,讓自己獲得大力量,願的力量可以引領我們向前,因為它們總是在我們前面的。
除了四弘誓願以外,發一些「別願」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人們不願發願,是因為怕自己做不到。當然,一個人是不應該輕易發願的,不過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 完全不發願,也是錯誤的態度。正因為我們的軟弱和容易跌倒,所以更應該常常發願。透過發願,可以喚起對抗軟弱的力量,繼續前進;沒有願的話,哪裡都去不 了。
我常常勸學生,走向打坐的蒲團時,應該發願克盡所能將打坐做到最好。當打坐的情況很好時,你沒有 必要拿出這個願來提醒自己,但如果精力消退、情緒波動或身體出現疼痛時,誓願將是集中心念的有效工具。很多人發願:願在鈴聲響起前一動也不動;有一些人更 是發願:要連續打坐兩或三節的時間,絕不動也不站起來,但隨著腳開始酸麻脹痛,心念就無法專注,最後只好放棄。這是否表示從此在打坐前都不該發願了呢?不 對,一個人應該告訴自己:「這一次我失敗了,但下一次還會再發同一個願,並表現得更好。」如果每次打坐都發這樣的願,那每打坐一次,疼痛的情況就會改善一 點,信心與力量將會有所增長。
以德報怨
有位居士的太太被計程車司機撞死,司機沒有錢賠償,必須要坐牢,結果這位居士不但不怨恨他,反而前去安慰他說:「請你不要感到不安,雖然我的太太已經被撞 死了,但是你家中尚有妻兒,需要你賺錢養家,希望你從今以後能小心駕駛,心裡要經常保持平靜,不要急著搶路。」司機聽後感動得痛哭流
學佛的法門
問:如何透過學佛的法 門使心量變寬大,且走在正道上?
答:禪法的訓練,能夠 使人不執著,故可為人生帶來開闊豁達的胸襟。
禪法教你不要悔惱過去,不要憂慮未來,不要恐懼,不要自滿,不要自卑
人的一生 在被罵中成長
有個人曾說,夫妻吵架時,對方沉默不語是最大的折磨。如果對方大聲咆哮,自己還有辯解或道歉的機會,反而比較好。這位人士的太太一旦決定沉默,就會跟他冷 戰個兩三天。他似乎為此非常煩惱。他說的確實沒錯。我每天都被師父怒罵叱責,但師父無視我的存在,卻是最難熬的。
分享福報
有回佛陀向農夫托缽,不料卻被訓斥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為什麼也可以有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眾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種的是福德田。
你對我的布施行為也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就在裡頭了。」
靈活運用佛經
問:請問如何能靈活的運用佛經中的合意?
答:中國佛教的僧俗四眾,不論禪宗、淨土宗、天臺宗或華嚴宗等,都是以佛經為入門的必須方法。「佛經」是佛所說的法要,可以令人生定、發慧;因此,不論任何宗派都主張要誦經。
《法華經》的〈法師品〉:即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為「五品法師」
空談不切實際有如夢境般
讓我想起有段時間常聽到有人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口號.
師父說的有機會就去做
做了就對~
與人分享回報社會
不夠的還要虛心再學習
覺得正信的觀念才真是最有益的!
順利的生活,快樂的日子,是人人的渴望。
但是,當生活遇到不如意,不順遂的時候,一般當然是感到不快樂,愁眉苦臉的!
鄭老師卻要說,生活已經不快樂,卻還要苦著心過日子,不是苦上加苦嗎?
在上一次的課程中,鄭老師一直提醒大家轉識成智,穩定心性增長智慧。
這一次,鄭老師要帶大家仔細瞧瞧,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心是怎麼運作的?
問:有和尚問投子大同禪師:「鑄像未成,身在什麼處?」佛像尚未鑄成的時候,這尊佛在什麼地方?大同禪師答:「莫 造作。」意思是不是說,設計、雕琢、鑄造都是多餘的,佛本就存在而且無所不在?
答: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國、佛在佛龕裡……這些都是錯的!佛是「覺」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圓滿的意思,佛是無私的意思。能產生佛的功能就是 佛,否則根本不是佛。有人把佛像當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釋迦牟尼佛當成佛,有人寫「佛」字認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饋的 當作佛,有人覺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這些觀念對不對?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沒有具體形象,也不是絕對沒有具體形象,要看指的是什麼。一個是看佛的功能, 一個是看佛的本質。
做人與做事
有一位政府官員做官做得非常痛苦,因此他來問聖嚴法師說:「我該怎麼辦?」
師父說:「做事雖難,做人更難。你把事情做好,別人對你的批評、妒忌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可以安心的睡覺了。」
問:有和尚問崇慧禪師:「達摩未到中國之前,中國有沒有佛法?」禪師答:「沒來之前的事暫且擱著,你自己的事怎麼 樣了?」和尚不解,崇慧禪師又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萬古長空」把時空拉得很長很大,「一朝風月」則把時空凝聚到眼前當下。對修行人來說,不要管 它萬古長空,只管一朝風月就可以了;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當下說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師:對的。這句禪語是把時空的長短和達摩帶來的禪法或釋迦牟尼佛的心法對比起來講的。其實那位發問的人知道, 處處都是佛法,佛法本來就是現成的,跟達摩來不來中國沒有關係。但他這句話問得太遠了,跟當下沒有關係,可是他自己不清楚。崇慧禪師答以「萬古長空,一朝 風月」,是點明對方不管目前、現在、當下,卻想到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大的空間,完全不切實際。一朝風月是萬古長空中的一點一段,但若無這一點一段,就沒有 著力處。
■ 大願心
| |
大願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標以及矢志實現這些目標的精神。佛法是一條自我轉化的道路,沒有確定的目標,就不會有方向感。即使對修行深具信心,而且願意 克盡全力修行,但沒有正確的目標,就有可能只是在轉圈圈,甚至向後退。這也是必須發大願的的第一個重要理由:清楚認定想尋求的是什麼,並把目光緊緊釘在它 上面。發大願的第二個理由是幫助自己克服自私。這有益於克服對小我的執著,因為這種執著,會讓我們無法產生任何正面的轉化。長遠來說,我們發大願也不是為 了自己而發,而是為了眾生的福祉而發,為了讓世界愈來愈圓滿而發。
|
釋迦牟尼會成為佛,是因為他看見所有生命都為生、老、病、 死之苦所困,也看到在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現象。他體認到,所有生死的特徵都是「苦」。在他看來,如何幫助其他生命從 e苦」中解脫,是絕對關鍵的問題。正是這個信念讓他最終成為佛的。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太子的身分,把生命奉獻於尋找解決這個普遍問題的答案。正因為如此, 他才會發願離開家人,過出家人的生活。經過多年修行後,他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釋迦牟尼修道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話,那他在得解脫以後,就不會再費事 去轉法輪了。但他卻繼續留在世間,把 e道」傳播給其他人,而他的教誨一直流傳到今天。
從表層來看,追求開悟似乎是自我中心的 ﹕「我想要開悟;我想要解脫。」然而正確的理解是,開悟和解脫都無涉這個狹隘而自私的「我」。 即使是「大我」,也是以利他主義和關懷世界福祉為特徵的。 這樣開悟的境界才能更進一步,因為只有在完全放下自我,體認到「無我」、「無心」的真理時,一個人才有可能達到開悟。如果我們不願意拋棄小我,開悟乃是不 可得的。大願可以把一個人從小我帶到大我,再帶到無我的門外。正因為如此,所有發心求證佛果的菩薩,都會在一開始就發下大願。這種發大願的行為,被稱為 「發菩提心」。「菩提」指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發菩提心」指的就是發心體證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所發的大願,一般被歸納為佛門中人每天所持誦的「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一個願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心只想著要幫助別人,你自己的煩惱自然會減少;如果一心只想要造福他 人,自然會努力去學習可以造福他人的所有法門;而如果堅持利益眾生,直到自我的煩惱除盡為止,眾生也將隨著一起消失不見。之後,就一定會達到佛果,因為此 時再也沒有煩惱與自我,也沒有需要你去救渡的眾生。所有的佛與菩薩,以及任何誓願要行大乘道路的人,每天都會發此四大弘願。當然,這些目標都不是能快速達 成的,但我們卻可以透過發下這些願,讓自己獲得大力量,願的力量可以引領我們向前,因為它們總是在我們前面的。
除了四弘誓願以外,發一些「別願」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人們不願發願,是因為怕自己做不到。當然,一個人是不應該輕易發願的,不過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 完全不發願,也是錯誤的態度。正因為我們的軟弱和容易跌倒,所以更應該常常發願。透過發願,可以喚起對抗軟弱的力量,繼續前進;沒有願的話,哪裡都去不 了。
我常常勸學生,走向打坐的蒲團時,應該發願克盡所能將打坐做到最好。當打坐的情況很好時,你沒有 必要拿出這個願來提醒自己,但如果精力消退、情緒波動或身體出現疼痛時,誓願將是集中心念的有效工具。很多人發願:願在鈴聲響起前一動也不動;有一些人更 是發願:要連續打坐兩或三節的時間,絕不動也不站起來,但隨著腳開始酸麻脹痛,心念就無法專注,最後只好放棄。這是否表示從此在打坐前都不該發願了呢?不 對,一個人應該告訴自己:「這一次我失敗了,但下一次還會再發同一個願,並表現得更好。」如果每次打坐都發這樣的願,那每打坐一次,疼痛的情況就會改善一 點,信心與力量將會有所增長。
以德報怨
有位居士的太太被計程車司機撞死,司機沒有錢賠償,必須要坐牢,結果這位居士不但不怨恨他,反而前去安慰他說:「請你不要感到不安,雖然我的太太已經被撞 死了,但是你家中尚有妻兒,需要你賺錢養家,希望你從今以後能小心駕駛,心裡要經常保持平靜,不要急著搶路。」司機聽後感動得痛哭流
學佛的法門
問:如何透過學佛的法 門使心量變寬大,且走在正道上?
答:禪法的訓練,能夠 使人不執著,故可為人生帶來開闊豁達的胸襟。
禪法教你不要悔惱過去,不要憂慮未來,不要恐懼,不要自滿,不要自卑
人的一生 在被罵中成長
有個人曾說,夫妻吵架時,對方沉默不語是最大的折磨。如果對方大聲咆哮,自己還有辯解或道歉的機會,反而比較好。這位人士的太太一旦決定沉默,就會跟他冷 戰個兩三天。他似乎為此非常煩惱。他說的確實沒錯。我每天都被師父怒罵叱責,但師父無視我的存在,卻是最難熬的。
分享福報
有回佛陀向農夫托缽,不料卻被訓斥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為什麼也可以有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眾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種的是福德田。
你對我的布施行為也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就在裡頭了。」
靈活運用佛經
問:請問如何能靈活的運用佛經中的合意?
答:中國佛教的僧俗四眾,不論禪宗、淨土宗、天臺宗或華嚴宗等,都是以佛經為入門的必須方法。「佛經」是佛所說的法要,可以令人生定、發慧;因此,不論任何宗派都主張要誦經。
《法華經》的〈法師品〉:即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為「五品法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